学 分:2
学 时:18周 36节课
适用专业:辩论社学员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课程性质:
本门课程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基础,提高思维与表达能力的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课程任务:
1.了解辩论及辩论赛的基本原理和要求.
2.掌握语言学、逻辑学、哲学等相关知识,学习思维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承担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综合素质的训练任务。
二、课程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教学,除了要求学习辩论及辩论赛的基本理论外,全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为核心组织教学。其中包括:
1.普通话的正确发音、吐字及抑扬顿挫的掌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掌握基本的逻辑学知识,并结合实际,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掌握基本的哲学知识,并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了解思维的基本规律,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思维的方法;
5.能够完成一场辩论赛,达到辩论赛对辩手的要求,提高反应能力、心理素质及综合应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条件
1.为保证理论与实际操作密切结合,本课程要求一个教师和一个多媒体教室。学生每八至十人一组,方便进行课堂讨论。需备全班公用的设备:多媒体电脑一台、投影仪一台、手提摄像机一台、移动硬盘一个、手提麦克风两个。
2.每班由一位主讲教师上课。教师能在操作和理论两方面对学生进行辅导。教师除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外,还要具备良好的知识表达能力和对学生的引导能力。
3.学生在第一堂课前必须自备的工具和学具包括:笔记本、U盘等。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
序号 | 教学单元 | 学习目标 | 课程内容 | 学时 |
1 | 普通话发音基本训练。 | 掌握普通话发音的基本要求,训练基本的朗读、演讲中的语言发音技巧。 | 1,口腔操,舌头操。2,绕口令训练。3,观看演讲,辩论的影音资料。 | 2 |
2 | 辩论、辩论赛、辩手的基本概念。 | 了解辩论及辩论赛的起源、基本规则。 | 1,观看辩论赛影音资料。2,熟悉辩论赛规则和基本要求。 | 2 |
3 | 逻辑学基本原理。 | 了解形式逻辑及推理逻辑的基本原理,并用以指导思维实践。 | 1,归纳法,演绎法的基本原理。2,形式逻辑的基本原理。3,因果推理的基本要求。 | 4 |
4 | 辩论的准备工作及开篇陈词的写法。 | 了解开展辩论的前期准备工作过程及要求,掌握开篇陈词的基本要求。 | 1,资料收集的方法,渠道。2,资料的分类及处理方式。3,开篇陈词的结构要求及格式规范。 | 4 |
5 | 设问、回答、驳论。 | 了解辩论中以辩论语言开展的设问、回答的基本要求。 | 1,设问的基本思路。2,三种设问形式。3,回答的基本思路。4,回答的三种形式。5、驳论的基本思路 | 4 |
6 | 总结陈词的写法。 | 了解总结陈词的作用。掌握总结陈词的书写要求及基本格式。 | 1,总结陈词的作用及书写思路。2,总结陈词的书写格式要求。 | 2 |
7 | 辩论赛赏析。 | 欣赏经典辩论赛的完整影音资料,对之前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概念。 | 1,对照原来所学的各章知识,融合起来观看、学习经典比赛中优秀辩手的思维方法及语言技巧。 | 4 |
8 | 辩论赛实践。 | 让每位同学都有机会参预比赛,获得实践锻炼的机会 | 1,综合运用之前所学的知识,亲自参预辩论赛活动,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 | 8 |
五、考核方法
1.期末以辩论赛实践表现作为综合能力的考核。占总成绩的40%。
2.平时作业与课堂表现占总成绩的40%。
3.出勤占20%。
六、教学说明
主要特点:
1.增加课堂教学的内容承载。不但有知识的传授,还有操作技能的训练;不但有专业内容的教学,还有基本素质(表达能力、协作能力和学习能力)的训练。
2.本课程采用“教、做、学”相结合的教学法,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的工作是对知识的探索和对技能的主动练习,不是死记结论。
3.课程内容的选材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注意实用性、操作性、先进性和科学性。叙述方式注意照顾技校学生的特点,从初学者的认识规律出发组织教材内容。
4.不但有每堂课的课程讲授计划(微观设计),还有全学期的整体安排(宏观设计)。实现全课程教学内容的双循环。
5.每次课程不是从定义出发,而是以实际问题引入、以实例引导,以实例功能的改进为动力。
从实践到经验再上升到理论。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教学过程中,课内外结合,讲、做、问、答、练、考等多线并进,使整个课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