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和景明春草绿,清净明洁清明时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前后,春光明媚,百花盛开,郊外野游,谓之踏青,因此清明节又叫踏青节。这一天,人们祭祖扫墓,缅怀先人;外出踏青,亲近自然。

解古思今话清明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这一传统节日的厚重文化内涵,在传统文化课上,围绕清明文化,向学生讲授《杨柳风吹话清明》《风筝史话》,介绍清明节的由来、演变、习俗以及今日传承等,介绍清明节的重要习俗放风筝以及风筝的起源与演变。

纸鸢纷飞寄清明

   风筝不仅仅是纸、竹扎糊的玩具,也承载着先民探索天空的勇气,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在科学课上,老师讲授风筝的飞行原理,通过原理讲解、小实验等形式,让同学们了解到风筝如何能在空中飞翔;美术课上,老师指导学生绘制风筝图案,涂色美化;劳技课上,老师组织学生们自己动手扎制风筝骨架,粘贴风筝纸,固定提线,并尝试放飞。

手作青团忆清明

  “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去审视清明,清明这个节日里既有追思缅怀的庄重悲凉之感,又有踏青游玩的休闲欢快之情。

      4月2日,为了让学生们近距离地体验传统文化,在华二实验的食堂里,一场热热闹闹的“包青团”活动如期举行。同学们全副武装进入食堂,穿戴好“下厨”所需的围裙、手套。“捣艾草为汁,和粉作团,色如碧玉”,光是听听就令人垂涎三尺!再看看食堂大厨和阿姨的示范,只见她们娴熟地挖空、填馅料、收口再搓圆,空气中顿时充满了春天的气息。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动手尝试了起来,或揉或搓或捏,在欢声笑语中,一个个令人馋涎欲滴的青团就这样诞生了!那绿油油的鲜嫩颜色,那胖成团的鼓鼓身材,品尝自己亲手做的青团,大家露出了欣喜的笑容。

  在这草木青青、清净明朗的日子里,在这丰富多彩、极具特色的活动中,花儿们共同感受着传统文化的魅力,不仅了解了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还锻炼了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做风筝、包青团的活动中,大家还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以及团结合作的力量,为他们的校园集体生活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评论

发表回复